拔節生長見未來——民營企業加快技術突破和轉型升級

        今年一季度,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新設民營企業9.4萬戶,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設4.6萬戶,人工智慧軟體研發類新設25.4萬戶。 從國產AI大模型賦能產業鏈到人形機器人參賽馬拉松,民營企業瞄準技術突破、產業創新、數智賦能、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充分展現韌勁。

        高新智綠勢在必行

         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隨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地,工業民間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民營企業加快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更挺進前沿領域“無人區”,成為新興產業領跑者。

        高技術持續突破——以紅外為主導的高科技公司高德紅外成功研發500萬像素HOT全中波製冷紅外探測器,打破長期以來的外國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更好滿足航太、航空等高端應用需求。

        “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從跟跑向領跑躍升的關鍵。” 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高德紅外全資子公司)副總經理周文洪說,「我們通過持續反覆運算核心技術,將產品性能提升至國際領先水準,不僅鞏固了市場地位,更助力國家在高端製造領域的戰略佈局。 ”

         新產業加速崛起——在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共同打造的低空共用無人機應用示範區,186架無人機服務於社會治理和商業應用55類AI演算法場景,可以3分鐘抵達現場、5分鐘回傳現場數據,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準。

        普宙科技總經理陳虎認為,升級和創新能夠帶來新的商業機會,“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市場需求不斷變化,企業通過創新可以獲得更大增長空間”。

        智慧製造再升級——華中數控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製華中10型智慧數控系統,使機床首次具備自我感知、自主學習和深度交互能力,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在生產製造底層生態中落地,加工效率明顯提升。

         在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看來,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關乎產業鏈安全,「數控系統領域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如果我們停滯於中低端市場,將陷入技術代差陷阱。 唯有通過持續創新升級技術,才能打破『低端鎖定』」。

        綠色發展底色亮——在正泰EPC廣東汕頭550MW漁光互補專案中,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架設在魚塘上方,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魚”,提供綠色清潔能源的同時助力農業增效,促進產業鏈向生態友好型升級。

         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挑戰,綠色低碳產業蓬勃發展。 正泰集團輪值總裁欒廣富表示,「對於技術積累深厚、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而言,綠色轉型是不可或缺的重大機遇」。。

        “民營企業對市場環境變化反應靈敏,隨著成本提高的供給衝擊、高品質生活追求的需求拉動以及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民營企業有較強動力推動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認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對於提高自身效益、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推動經濟發展品質改善。

       內生外延激發動能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國新設“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民營企業83.6萬戶,占同期新設民營企業總量的四成以上。 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民營企業往往能率先佈局新賽道並形成優勢,新興產業因此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普宙科技在2015年進入低空經濟產業。 “城市低空場景豐富、資訊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 陳虎認為,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更加開放包容,敢於涉足新領域,探索新技術。

        靈活高效的組織體系讓民營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生產策略和轉型升級方向,實現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

        “只有在技術上突破硬科技壁壘、在戰略上深化產學研融合,才能將民營企業'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轉化為'艦隊戰鬥力'。” 陳吉紅告訴記者,在研發智慧數控系統的過程中,華中數控設立專項攻關“戰時機制”,跨部門團隊48小時內完成資源調配。

         技術積累和突破普遍被看作轉型升級的根基,也是利潤增長的關鍵。 周文洪介紹,研製500萬像素製冷紅外探測器的最大難點是,將光敏陣列與處理電路通過倒裝焊技術互連集成。 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高德紅外專門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團隊,展開過十余套方案論證和上千次試驗驗證,前後歷時一千多個日夜。

         “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的,民營企業必須扛起自主創新大旗。” 周文洪表示,高德紅外在決定研發紅外晶元后,就迅速投入資源,這種靈活性能夠快速跟上市場和技術趨勢。

         以鏈主企業為引擎、以產業鏈為依託的「鏈式升級」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亮點。 今年1月,正泰集團正式發佈2030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於採購與供應商管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運營等全流程中,推動產業鏈整體走向綠色。

         孫文凱分析,合作轉型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或利用網路外部性,降低了單個企業的轉型門檻,同時提升整體效率和收益。

         以轉型定力應對壓力

        在採訪中,多位民營企業負責人表達了“越是壓力大,越要堅定轉型”的觀點。 有關部門也適時推出一系列舉措優化民營企業創新環境,引導其通過轉型升級提升發展品質。

         陳虎認為,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專案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越來越多企業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既有利於民營企業在科技戰略中充分發揮優勢,也為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帶來機遇。

       “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為我們綠色轉型堅定了信心與方向。” 欒廣富表示,正泰集團將加強利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培育具備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屬性的新業態、新模式。

        也要看到,「不敢轉」「不會轉」」不想轉」等現象較為普遍。 “制約轉型升級的傳統因素如融資約束、人才不足等仍然存在,國際技術封鎖、全球供應鏈重構等新問題加重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孫文凱說。

         “國內基礎研究薄弱,智慧製造領域複合型人才缺口大,我們研發團隊中同時掌握機械、控制、AI技術的工程師不足10%。” 陳吉紅建議,對「卡脖子」領域實施研發投入120%加計扣除,試點“里程碑式”資金撥付機制。

        “民營企業往往面臨技術突破與資金投入的雙重挑戰,尤其是中小企業容易因為資金鏈緊張被迫縮減研發投入。” 周文洪認為,要精準施策,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強供應鏈金融、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

         孫文凱建議,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聯合轉型的外部環境建設,政府部門提供標準設立、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適當利用財政手段促進轉型進程; 民營企業自身要注意防控風險,保持現金流,在細分領域發展差異化產品,逐步推進創新轉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