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健康提示 別讓肺結節成為“心結”

 

          不少人在拿到體檢CT報告時,看到肺部標有結節的字眼,往往會感到擔憂和恐懼。查出肺結節應該怎麼辦?又該如何科學應對和科學預防?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二病區主任毛友生教授用臨床經驗與科研資料繪製了一份詳實的肺結節防治路線圖

           毛友生教授表示,臨床中體檢發現的肺結節中約90%以上為良性病變導致,僅少數結節需要警惕惡性可能。對於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結節,惡性概率低於1%,通常建議年度隨訪觀察;而直徑超過1釐米的結節則需高度關注,需及時到大型醫院找專科醫生就診,必要時通過觀察、CT引導下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明確其性質。

          在日常臨床工作中,毛友生教授察覺到公眾對肺結節普遍存在三大認知誤區,遮蔽了人們對肺結節的正確認知,也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與恐慌。

           誤區一——許多人深陷查出結節就是癌的錯誤觀念中。導致過度焦慮。毛友生教授著重指出,實際上,5毫米以下的微結節,很多是由炎症病變導致的陳舊性微小病灶,絕大部分微結節是良性病灶;另外,有很多5毫米以上的結節也可能是良性結節,包括炎症性滲出,出血,炎性肉芽腫,陳舊結核灶,鈣化淋巴結或良性腫瘤如錯構瘤,硬化性血管瘤等。因此,發現肺結節要及時就診明確性質,大可不必過度焦慮,無端擔憂只會徒增身心負擔。

         誤區二——部分患者一旦聽聞肺結節有腫瘤可能,便急切要求手術,以免耽誤治療。毛友生教授提醒,對於剛發現的肺結節,診療一般需要短期觀察一段時間,患者需配合隨訪,醫生也需冷靜判斷。

          誤區三——不少患者擔憂隨訪期間病情會惡化,耽誤治療。毛友生教授說,大多數肺結節發展都很緩慢,特別是2釐米以內的磨玻璃結節病變,可長時間隨訪觀察。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既要杜絕漏診誤診,也要防止過度治療。

           肺結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錯誤的認知與恐慌。毛友生醫生說,要以科學認知為先導,理性應對肺結節,及時就醫診治。積極投身預防工作,才能破除肺結節認知迷霧,築牢肺部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