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文韻氣象新——解碼“古渡”天津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天津8月19日電 題:津沽文韻氣象新——解碼“古渡”天津的文化自信樣本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襟河枕海,大運河的悠悠古韻與渤海灣的壯闊波瀾交匯於此,鋪陳了一幅中西文化融匯、傳統與現代交織、本土與外來互鑒的多彩文化長卷。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

 

     獨特的歷史,孕育了獨特的文化; 獨特的文化,正書寫非凡的篇章。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天津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孕育出中西合璧、南北相容、雅俗共賞、鮮活靈動的城市氣質,進一步煥發新的活力和魅力。

 

這是從空中拍攝的天津市中心城區海河一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守正創新,“古渡”再現蓬勃活力

 

      百年前的海河,是另一番模樣:工廠、碼頭、貨站、洋行,布滿兩岸。 那時的天津,已是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經濟中心。

 

       天津早年間的繁榮,是運河「送來」的,「船幫一至,蜿蜒數十里」。。海河與南北運河相接的三岔河口一帶,成為這座城市最早的經濟、文化、商貿聚集地。

 

      天津的足跡,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保護和銘記著。

 

       系列紀錄片《老字型大小 共潮生》,講述眾多“老字型大小”的前世今生,一個“潮”字,深刻揭示了它們長盛不衰的秘訣:與時俱進。

 

       從融合了南北口味的美食,到引入先進經營理念的傳統中藥店,再到現代工業製造的產品,這些“老字型大小”無一不是時代的弄潮兒。

 

       創新,是天津文化的底色。

 

      近代中國第一家公立醫院、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家機器鑄幣廠...... 無不與天津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后,這裡更是誕生了飛鴿牌自行車、海鷗牌手錶、北京牌電視機等100多個製造業“全國第一”。

 

      天津還更早地從商業文化和近代工業文明中感知到市場競爭的法則:不進則退、優勝劣汰。 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老匠人”楊作斌坐在操作臺前,對著顯微鏡,細心地組裝僅有幾十微米厚的精密零件。 這款當下頗受歡迎的“三合一”機械手錶,具有世界頂尖級技術的萬年曆、陀飛輪、三問三大複雜功能。

 

在天津海鷗表業集團生產車間內,員工在操作臺前組裝手錶。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69年前,中國人只能修表,不會造表。 1955年3月24日,4位手藝精湛的修表師傅,依靠幾台簡陋儀器,在天津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塊機械手錶(海鷗表的前身)。

 

     20世紀90年代,受市場衝擊,海鷗一度放棄機械表,轉產電子錶,但隨即跌入谷底。 再後來,海鷗堅定新的技術路徑,重回機械表賽道,瞄準國際頂尖技術,傾其所有投入機心的自主研發。 目前,全世界能夠生產複合結構的超複雜機心的廠家不足5個,海鷗名列其中。

 

     自力更生、改革創新、不甘落後...... 這些刻在骨子裡的精神品格,成為新時代天津創新發展的寶貴財富和強大動力。

 

     今年上半年,天津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7.5%,工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加值增長9.1%。

 

     毗鄰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天開高教科創園,開園一年多來,已有超過2000家企業註冊,吸引了一批敢想敢幹的年輕人。 坐擁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天津,正將科技創新優勢化為經濟“底氣”,讓城市煥發蓬勃生機。

      自強自立,愛國火種生生不息

 

     結束新疆支教工作,即將步入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南開大學學生魏可瀅,仍心系那裡的孩子們。 從天津到阿勒泰,相隔數千公里,但一想到孩子們天真的笑臉,她便感到充實快樂。

 

     魏可瀅說:「支教期間,我將著名的『愛國三問』帶到課堂,希望將愛國的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裡,讓他們繼續回答下去。 ”

 

     “你是中國人嗎? 你愛中國嗎? 你願意中國好嗎? “80多年前,時任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發出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種下自強圖存的新希望。

 

在南開大學海冰樓內,牆上掛著「愛國三問」。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志。 風雲激蕩的年代,無數仁人志士在天津追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夢想,留下大量工業遺存、名人故居、革命文物等,生動呈現著這座城市自立自強的不屈精神。

 

      夜幕降臨,河北區民族路,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舊居的飲冰室外牆,光影浮動、流光溢彩。 眾人隨著光影投射的字樣齊聲吟誦“少年強則國強......”激昂的聲音仿彿洞穿時空,久久回蕩。

在天津市河北區梁啟超紀念館飲冰室,話劇演員與遊客進行互動式沉浸演出。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走進「梁啟超與近代中國」主題展廳,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運動、巴黎和會...... 諸多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在一件件藏品、一幅幅照片中浮現,無不見證著梁啟超“一生愛國,矢志救國”的情懷。 以愛國報國為主旋律的梁氏家風一脈相承,深刻地影響著他的9個子女,成就了“一門九子三院士”的佳話。

 

     向北3公裡外的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9號的覺悟社舊址,是幾間青磚平房組成的小院。

1919年9月16日,以周恩來、鄧穎超為代表的20名進步青年在這裡組建了覺悟社,開展進步活動,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緬懷先輩,汲取力量。 “覺悟社是彌足珍貴的革命遺產和精神財富,它既是一顆火種,更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座豐碑。” 天津覺悟社紀念館館長馬媛說。

 

      回望青史守初心,傳承精神再出發。 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建立黨的地方組織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天津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保護傳承利用紅色資源,使其蘊含的精神傳之久遠、發揚光大。

 

     平津戰役紀念館與天津多所高校共建“大思政課”聯盟,海河遊船變身“流動的紅色記憶展”,張園推出沉浸式黨課......“年輕態”的天津紅色資源,成為感召時代新人的澎湃力量。

 

     鑒往知來,學史力行。

 

      近日,又有19名南開大學學生,接過魏可瀅等人的接力棒,秉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組成了新一批支教團,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之花。

      開放包容,海納百川展露新姿

 

      不久前,持續兩個多月的2024天津音樂節落下帷幕,海內外名家名團奉獻了31場高水準演出。 交響樂、室內樂、音樂劇、歌劇...... 人們充分享受著中外音樂藝術之美。 與此同時,分佈在街巷、商場、公園的眾多相聲茶館里,“包袱”連連,笑聲不絕。

 

相聲演員在天津市紅橋區的三岔河口親水平臺表演節目。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多元文化碰撞,在開放中兼收並蓄,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

 

      1860年,天津開埠。 從洋務運動開始,西方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就與以京劇、評劇和曲藝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在海河之畔交匯昇華。

 

       天津大劇院票價不菲的英文原版音樂劇一票難求,天津大戲院的「京評梆」同樣擁有忠實擁躉; 在小白樓吃一份地道西餐,或在西北角撮一頓津門老味兒......“土”與“洋”自然地在這座城市和平共處,互不打擾。

 

      歷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認為,多元文化百花齊放,不僅是天津城市發展的結晶和文明程度的標識,更賦予了人們放眼世界的胸襟。

 

     開放是天津的基因,悄然塑造著這座城市的品格與氣質。

 

      空中客車在天津的第二條總裝線正如火如荼建設中; 丹麥生物製藥公司諾和諾德持續增資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無菌製劑擴建專案...... 截至目前,天津累計吸引外資企業3萬余家。 2023年,在津外資企業貢獻了全市近一半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和三分之一的稅收收入。

 

      近者悅,遠者來。 渤海灣畔,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慧化集裝箱碼頭車來船往,自動化橋吊起起落落,一派繁忙。

 

這是從空中拍攝的天津港主航道一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海上門戶,天津港正通過147條集裝箱航線,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緊密相連,展示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時代的“輸送量”和大氣魄。

 

      “天津港爭做中國式現代化港口的'排頭兵',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力量。” 天津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焦廣軍說。

 

     海河入海口南岸,一座巨型媽祖像高高矗立,觀海聽濤,似乎在訴說這座“古渡”向海圖強的過往,期待這裡更加輝煌的未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