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航天運輸產業化 拿什麽為「安全」保駕護航

        商業航天已成為技術突破與經濟增長的重要交匯點,航天運輸正向產業化發展。與地面上的汽車、鐵路、船舶、飛機等運輸工具相比,前往太空的運載火箭,由於高能量密度、極端工作環境、跨越極大的工作剖面、耦合的多專業技術,事故發生概率高。

  4月23日,由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宇航學會在滬主辦的「2025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業內專家對如何保障航天運輸產業安全進行了深入研討。

  航天運輸產業安全面臨三大挑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火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牟宇認為,當前航天運輸產業發展面臨的安全性挑戰,是以往「結果性安全」模式與新質生產力產業化需求矛盾的凸顯,集中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敏捷開發模式下的研製過程監管不科學。以往航天往往依賴層層評審和文檔報告進行技術把關,在商業航天快速叠代模式下,設計驗證周期被壓縮,試驗驗證不充分,進一步加劇風險。

  二是供應鏈變革帶來的高效質量保證不托底。傳統行業的供應商轉型較慢,外部供應商缺乏有效管控手段。對比國內外代表性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平臺,我國商業航天尚未建立統一的供應商信息庫和跨行業標準互認機製。

  三是航班化高效發射需求與技術發展不匹配。在航班化運營目標下,傳統主要依靠人工協作的發射任務管理模式難以為繼,火箭殘骸落區範圍大、安控實施主體不清晰、測發運維手段不高效、空間碎片隱患增長。

  「現階段的商業航天,由於快速叠代壓縮驗證項目數量、供應鏈產品質量控製不足、技術智能化應用遲緩等因素,在追求高性能、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同時,暫時無法兼顧高安全。這正是整個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直面的難題,需要我們大膽破局!」牟宇說。

  加緊構建安全生態新範式

  依托中國航天事業68年發展的深厚積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火箭有限公司正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可靠、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商業火箭。

  「秉持國家戰略需求、履行國有企業使命與責任,我們正與行業主體一起,通過研發體系數字化重構、產保體系升級、智能化技術跨越,加緊構建商業航天研製體系的安全生態新範式,促進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牟宇說。

  據介紹,研發體系數字化重構,是構建全流程模型體系,實現研發活動數字化,最終打造一個適用於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的強大數字化底座;運用「數字主線+研發工具鏈」,實現安全監管「看得見、管得準、可持續」。

  同時,采用先進的產業化發展理念,構建適用於全級次供應商的產品保證體系。例如,廣泛吸收、借鑒汽車等成熟行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原材料和元器件標準體系,推行跨行業標準互認與融合,構建商業航天供應商信息平臺;組織製定箭上自主安控、末級主動離軌等急用先行的商業標準,完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標準體系等。

  此外,在射前、飛行、事後三個維度,通過自主安控、落區控製、主動離軌等智能化技術確保安全落地,最終推動航天運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我國成立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

  在此次論壇上,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孟令傑表示,在當前全球商業航天事故頻發的大環境下,加強高水平安全措施保障商業航天發展迫在眉睫。

  「商業航天發展要實現長治久安,既要強化安全管理,也要提升安全技術。」孟令傑說,「我們嚴格全流程安全管控,提出了強化政策引領、完善監管體系和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的三大舉措,構建行業『準入-研製-試驗-發射-在軌』全鏈條安全防線,以嚴格標準護航產業高質量發展。」

  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由國家航天局倡議發起的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成立。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作為「政府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破解當前商業航天領域資源分散、標準體系缺失、創新協同效能不足等發展瓶頸,強化行業自律自治,在統籌推動商業航天高水平安全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