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機構「放水」 超標車「帶病上路」——機動車環檢造假亂象調查
違規修改車輛額定功率、替車檢驗、使用OBD(車載診斷系統)作弊器...... 一段時間以來,生態環境部公佈多批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造假案例。
記者調查發現,有些檢測機構篡改數據故意「放水」,替車檢驗已成灰色產業鏈,環檢造假讓一些尾氣超標車輛「帶病上路」。。
數據被頻頻「動手腳」。
2024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在日常巡查時發現,銘進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尾氣環檢合格率高達99%,遠高於行業一般水準。 同時,在該機構進行檢測的同車型車輛,報告上的額定功率各不相同,引起了執法人員的懷疑。
執法人員表示,額定功率是機動車檢測過程中的重要參數,對於同一輛車來說,檢測時車輛功率越高,尾氣排放值也相應增高。
“我們到檢測站現場檢查時,發現有4輛車的實際額定功率與檢測報告上顯示的不一致。” 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占國兵說,重新檢測后,這幾輛車的氮氧化物濃度等指標均比此前檢測結果高。
在執法人員提供的一份“在用車檢驗(測)報告”上,記者看到,一輛某物流公司的重型半掛牽引車實際額定功率為339千瓦,報告上被修改為120千瓦。 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二大隊大隊長李政新說,調低功率后,該車輛氮氧化物濃度等指標達標,最終取得了合格報告。
通過篡改額定功率來造假並不罕見。 遼寧大連近期公佈的4起機動車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典型案例中,有2起涉及“通過擅自降低車輛額定功率的方式,使車輛順利通過環保排放檢驗”。 此前,江西、黑龍江等地也分別公佈過相關案例。
有些檢測機構憑空捏造數據。 執法人員介紹,當車輛進入環檢線,檢驗員會插卡讀取車載OBD數據。 但在執法過程中發現,有些車輛缺少這一步驟,OBD數據也未上傳至相關平臺,但檢測報告中卻出現了相應數據,且註明檢測合格。
還有些檢測機構在軟體檢測參數上“做手腳”。 生態環境部2024年11月公佈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安徽馬鞍山一家機構串通檢測軟體開發公司,在後台違法設置修正參數,通過調整修正參數數值,人為降低各項污染物排放濃度,使排放不合格車輛通過檢測,出具虛假檢驗報告500餘份。
造假成灰色產業鏈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在檢測數據上造假,一些檢測機構還在車輛上“做文章”,包括替車檢驗、加裝作弊器、安裝氣體過濾裝置等多種方式。
生態環境部2024年10月通報一起典型案例,安徽一家檢測機構的一條檢測線頻繁有車輛重複檢測,且和臨近檢測線多次出現同步檢測情況。 執法人員經過數據比對、視頻追蹤、現場檢查等方式,發現該機構對於部分重型柴油車等,長期使用汽油車代替檢驗,2023年12月以來,累計出具虛假合格檢驗報告71份。
據介紹,環檢替車檢驗有多種方式:比如用汽油線的車輛替代汽柴混合線的車輛進行檢測,等同於用汽油車代替柴油車檢測; 或者通過網購假車牌、修改車架號、安排外觀形似的車輛進行替檢。
有公安民警告訴記者,替車檢驗涉及檢測站、維修站、仲介、車主等多個環節,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 之前查處的一起替車檢驗案件中,仲介負責在互聯網平臺發佈代檢廣告、收集代檢車輛寄來的行駛證、購買假車牌,維修站負責打刻代檢車輛的車架號、更換尾部標誌,檢測機構確保檢測“過關”,替檢一輛車收3000元,再進行分贓。
此外,近年來,OBD作弊器頻頻出現在機動車檢測造假案件中。
李政新說:“OBD通過監測汽車發動機、催化轉化器等關鍵部件實時檢測車輛狀態。 如果尾氣超標,會發出警示。 “而OBD作弊器通過連接被檢測車輛的OBD介面,可以隨意調整、替換超標數據,從而使傳輸至官方指定計算機的數據符合尾氣排放標準,一鍵”合格“。
記者調查發現,在互聯網平臺可以輕易買到此類作弊器。 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一名主營汽車二手配件的商家掛出形似電路板的“OBD篩檢程式”,標價300元,今年以來已銷售3單。
該商家表示,這款“OBD過濾器”可任意“寫數據”,“有CAN的車基本都能裝”。 福建省福州市一家機動車維修站負責人告訴記者:「CAN即控制器局域網,相當於汽車的『中樞神經系統』,基本每輛車都有。 “執法人員表示,凡涉及”數據定製“的絕大多數都屬於用OBD作弊器造假。
多措並舉綜合整治
機動車特別是重型貨車尾氣治理,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 作為“守門人”的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對於推動移動源污染減排、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作用不容小覷。
自2024年9月起,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在全國部署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 截至2024年12月,有650家機構被採取斷網等懲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資質資格,110家性質惡劣的被追究刑事責任。
業內人士透露,機動車環檢造假亂象頻出,有近年來檢測機構增多、競爭加劇的原因,有些機構為了“搶生意”,故意“放水”。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機動車檢驗機構數量為15760家,相比2020年增長約30%。 快速增長的供給側引發市場惡性競爭,機構之間大打價格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偽造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檢驗結果或者出具虛假排放檢驗報告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情節嚴重的,取消檢驗資格。
此前通報的案例中,多家檢測機構因弄虛作假被罰款或註銷資質認定書。 上海寶山區人民法院2024年宣判的一起虛假檢測案件中,被告人劉某、謝某因犯提供虛假證明檔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和兩年。
執法人員表示,環檢造假證據固定難,執法存在跨地域、跨部門等情況,建議用數位化視頻系統加強對檢測機構的實時監控,開發大數據模型分析研判,進一步升級技術篩查手段; 建立健全聯合工作機制,多部門銜接聯動,對違規違法行為露頭就打、全鏈條打擊。
“機動車檢驗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的引領作用,通過提高硬體水準、檢測技術、服務品質等方式,提高市場競爭力,避免無序'內卷'。” 福建省泉州市一家汽車檢測站負責人表示。
來源:經濟參考報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5-02-14
- 2023-01-12
- 2022-12-15
- 2022-03-11
- 2023-01-12
- 2022-08-01
- 2022-07-21
- 2022-08-03
- 2024-01-04
-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