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離譜相親”視頻引發熱議後才標註“虛擬演繹”——虛假擺拍賺了流量豈能“一刪了之”
今年春節期間,「女生一覺醒來相親物件已站床邊」的話題衝上多個平臺的熱搜榜,引發公眾對長輩催婚、相親物件冒犯隱私的熱烈討論。 後來證實,該視頻為虛假擺拍。 近年來,類似的虛假擺拍視頻常現,且引發過多次較大輿情
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虛假擺拍,其背後都是以流量為推手,從而達到迅速吸引公眾注意,短期內帶來高點擊率和流量,進而轉化為廣告收入、商業合作等利益
目前對虛假擺拍視頻的處罰力度較弱。 實際操作中,通常只是簡單作刪帖處理,多數情況下僅僅給予行政處罰,如責令改正、警告、罰款等,罰款金額相對其通過虛假新聞獲取的流量收益和商業利益而言微不足道,難以形成有效的威懾力
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虛假擺拍視頻的認定標準、責任主體和處罰措施。 執法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常態化的巡查機制,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網信、公安、文化旅遊、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建立資訊共用、聯合執法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這是一段「超離譜相親」:春節期間,一名女生在家人的笑聲中醒來。 女生驚恐地發現,長輩們圍在床周邊,相親物件就站在對面。 女生不知所措,顯得特別尷尬和無助。 視頻畫面還特意標註了“父母安排的相親物件直接進房間”等文字。
很快,「女生一覺醒來相親物件已站床邊」的話題衝上多個平台的熱搜榜,引發公眾對長輩催婚、相親物件冒犯隱私的熱烈討論。 但也有一些網友留言質疑:竟能如此隨便走進女生臥室,這事是真的嗎? 後來,這段視頻原發博主「鹿酒酒」將該視頻標註為“虛擬演繹,僅供娛樂”。 最終,該視頻下架。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2月7日,「鹿酒酒」的帳號總共發了68個短視頻,其中有不少內容看上去像段子,而只有1月31日發的視頻在下方有平臺標註的“使用者尚未標明內容來源,請理性辨別”字樣,其餘的類似段子視頻,平臺和博主都並未對其內容真實性進行標註。 目前該帳號仍可以正常發視頻,博主已將評論設為“僅允許互關朋友評論”。
近年來,虛假擺拍視頻常現,且引發過多次較大輿情。 受訪專家認為,虛假擺拍視頻會向公眾傳遞錯誤資訊,破壞社會公信,可能引發群體對立並放大社會問題,也會對人們的價值觀塑造產生負面影響,干擾正常的社會和行業秩序。 需要多方協同治理,加大懲處力度,凈化網路環境。
刻意製造熱點話題 擺拍成了引流手段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近年來,已經發生過多起擺拍視頻引起熱議再被「打假」的事件。
就在不久前,部分自媒體為吸引眼球和流量,發佈擺拍虛假視頻,編造“使用支付寶碰一下錢被隔空盜刷”等不實內容。 1月23日晚,支付寶安全中心發文稱,經公安機關依法辦案,部分造謠者已受到應有的懲處。
湖北網紅“××努力生活”在短視頻平臺自稱幼年被父母拋棄,養母患精神分裂症,自己靠撿垃圾為生,發佈“深夜街頭痛哭”“醫院跪求捐款”等擺拍視頻,迅速吸粉120萬。 其團隊通過直播打賞、帶貨月入數十萬元。 經網友舉報,警方核實其家庭完整,養母無精神疾病,視頻場景均為劇本演繹。 涉事人員因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15日,帳號永久封禁。
廣西欽州某傳媒公司策劃「外賣員遭顧客辱駡」系列視頻,雇傭演員扮演騎手和囂張顧客,編造「外賣被扔垃圾桶」「騎手下跪求原諒」等衝突劇情,3個月內發佈71條視頻,播放量破億。 內容刻意渲染服務行業與消費者的對立,引發線民激烈爭吵。 警方介入后,公司負責人承認每條視頻收入超萬元,劇本根據熱點事件定製。 策劃者王某因尋釁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帳號封禁。
安徽男子劉某為博流量,自導自演「家暴妻子」視頻,畫面中男子對女性拳打腳踢,並配文「女人不聽話就該打」,發佈后引發全網聲討。 部分自媒體藉此炒作「恐男」話題,激化性別矛盾。 警方調查發現,視頻中「妻子」為劉某同事,雙方自願表演。 劉某因散佈虛假資訊、侮辱女性被行政拘留7日。
網紅“祁×道”在三亞直播時,雇傭多名女性配合演出“被騷擾”戲碼,包括假裝被尾隨、強拉上車等,直播間觀眾超200萬。 其團隊利用彈幕煽動英雄救美情緒,誘導粉絲打賞。 警方查明,所謂「騷擾者」均為臨時演員,劇本包含性暗示臺詞。 該博主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15日,帳號永久封禁。
從憑空捏造借攻擊知名公司博關注,到自立「人設」賣慘帶貨,再到刻意扮演高話題度行業從業人員、演繹高話題度事件,迅速引發關注進而製造熱點,虛假擺拍視頻儼然已經成了一些短視頻博主的引流手段。
在專注於互聯網法治研究的內蒙古大學法學院講師李東方看來,一些博主將虛假擺拍當成引流變現的捷徑,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虛假擺拍,其背後都是以流量為推手,從而達到迅速吸引公眾注意,短期內帶來高點擊率和流量,進而轉化為廣告收入、商業合作等利益。
“此類擺拍視頻為快速吸引大量網络使用者關注刻意製造不同群體情緒對立、觀點衝突,導致普通受眾極易信以為真,進而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應當予以禁止。” 李東方說。
缺乏有力懲處細則 虛假擺拍屢禁不止
記者梳理髮現,上述「超離譜相親」視頻之所以廣泛傳播,造成惡劣影響,與部分自媒體賬號的積極轉發不無關係。 有網友直言:「誰會在自己床頭裝幾個攝像頭呢? 這種明顯的擺拍稍作思考和核實都不會將其作為新聞轉發。 ”
但當事實真相出現后,很多帳號只是刪帖處理,並未受到相關懲處,甚至連澄清和道歉都沒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曾持介紹,我國對於虛假擺拍視頻以及虛假信息的傳播有明確規制。 對於虛假信息的處罰,最嚴重的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資訊罪”,但針對的多是與公共安全相關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對日常虛假擺拍視頻不太適用。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可以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以及《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了互聯網資訊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複製、發佈、傳播含有特定內容的資訊,其中包括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資訊。
那麼,為何虛假擺拍視頻仍然屢禁不止?
在曾持看來,相比於大眾傳播時代大多數資訊是由專業媒體機構生產,現在互聯網中更多資訊是由私人“貢獻”的,內容是自己的見聞、意見、臆想、創作。 這些資訊不以可靠、真實為特徵,而是標識著個性。 一些人想讓自己的資訊從如此多類似的個人化資訊中脫穎而出,就可能會去迎合輿論,乃至捏造虛構。 傳播廣泛的資訊不一定真實,但一定符合大眾認知與情感。
“像本次事件,就是擺拍者知道春節回家被催婚是普遍現象,也是代際之間的主要矛盾之一,所以故意迎合這種社會認知,'創作'出爆款視頻。” 曾持說。
瀛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戴金花律師認為,目前對虛假擺拍視頻的處罰力度較弱。 現行法律法規雖對虛假信息傳播有所約束,但對於自媒體新聞號、行銷號跨平臺傳播虛假新聞,缺乏精準且有力的懲處細則。 實際操作中,通常只是簡單作刪帖處理,除了那些造成嚴重社會危害,構成犯罪的情形外,多數情況下僅僅給予行政處罰,如責令改正、警告、罰款等,罰款金額相對其通過虛假新聞獲取的流量收益和商業利益而言微不足道,難以形成有效的威懾力。
“部分平臺對違規賬號也僅僅採取短期封禁措施,並且缺乏有效的經濟懲罰和信用懲戒機制。 一些MCN機構即便旗下賬號因為發佈虛假內容被封,仍然可以通過批量註冊新號的方式繼續運營。 “戴金花說,而現有法律法規對”虛假擺拍“的定性不夠清晰,難以準確區分”藝術創作“與”惡意造謠“,部分擺拍視頻就以”真實事件改編“為名規避法律風險。
另外,普通線民難以舉證虛假內容造成的實際損失,民事訴訟耗時耗力,而行政機關受限於“不告不理”原則,主動介入的案例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處罰力度不足的現狀。
戴金花還提到,虛假內容的傳播涉及創作者、MCN機構、轉發平臺等多方主體,然而現行法律對“共謀責任”的界定不夠清晰。 例如,一些MCN機構常常以“不知情”為由逃避責任,而一些平臺則以“技術中立”為由推卸審核責任。 在跨平臺轉發的虛假擺拍事件中,很難明確首發平臺和轉發平臺、帳號與MCN機構之間的責任分擔比例,這就導致部分主體能夠逃脫處罰。
“此外,不同平臺對虛假擺拍的認定標準和處罰措施存在較大差異。 部分平臺對初次違規賬號僅僅給予警告、限流等較輕處罰,即便多次違規,封禁期限也較短,部分帳號甚至在解封後繼續從事類似違規行為。 這就使得一些帳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換個馬甲重新註冊后便繼續違規操作。 “戴金花說。
“虛假內容往往通過跨平臺引流的方式擴大影響,比如在A平臺發佈,然後在B平臺進行炒作,但各平臺的數據相互獨立,互不聯通,監管部門難以及時鎖定完整的證據鏈,這就導致'刪帖跑路'成為常見現象。” 戴金花說,平臺依靠人工審核和技術手段監管海量內容,難以做到即時、全面審查,通常都是在虛假擺拍視頻廣泛傳播,造成較大影響之後才進行處理。
建立常態巡查機制 聯合執法形成合力
近年來,相關部門始終重視並持續加強對虛假擺拍行為的打擊和治理。
2024年4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自導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點之一。
今年1月,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2025年春節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6個方面的問題,其中包括虛構擺拍家庭倫理、情感糾紛等矛盾衝突劇情,傳遞不良價值觀。
多個相關平臺也通過與博主簽訂使用者管理規定等方式,對其創作、發佈視頻行為作出規範。
某短視頻平臺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創作者通過劇情演繹方式創作、發佈虛構內容時,需在顯著位置或以顯著形式明確標註相關視頻系演繹,文案包括但不限於“虛構演繹,僅供娛樂”等。 平臺提供了演繹內容自主標註工具。
“對於疑似演繹而未打標的內容,平臺會下發提醒,如為演繹內容,請按照指引如實添加聲明。 在平臺提醒后仍未打標的內容,平臺將視情況採取內容下架、賬號處罰、強制標註等措施,直至使用者提供可信證明材料。 對於部分疑似擺拍的熱點內容,平臺將請求各地相關部門核實或聯動各地新聞機構調查。 查實造假的,平臺將對賬號進行嚴厲處置。 正常聲明打標的演繹類作品流量分發不會受影響,而未打標造成公眾、媒體誤解的帳號,平臺將視情節給予全面禁言30天至無限期封禁等處罰。 “上述工作人員說。
受訪專家認為,虛假擺拍視頻涉及發行者、短視頻平臺、傳播者、監管部門等多個主體,對此問題需要多方協同共治,加大懲處力度。
戴金花建議,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虛假擺拍視頻的認定標準、責任主體和處罰措施。 執法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常態化的巡查機制,對網路平台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 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網信、公安、文化旅遊、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建立資訊共用、聯合執法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有能力建立具體到個人的、跨平臺的'資訊信用'制度(參考徵信制度),短視頻平臺可以根據使用者信用等級的高低,設定對其推廣傳播的等級。 這樣既避免了一禁了之,也能建立起日常的監管制度。 “曾持說。
他提到,對於媒體而言,應該強調以事實核查作為發佈新聞的前提條件; 而對於行銷號和普通使用者,在涉及社會熱點事件時,平臺可以適當限制這些使用者的轉發許可權,或者設置一個“事實核查時限”,要求視頻提供者限時出具證據或說明; 平臺還可以在確保信息真實之前,給視頻及時打上醒目的“存疑”標識。
“媒體應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 一方面,通過深度報導、專題評論等形式,向公眾普及虛假擺拍視頻的危害以及辨別方法。 另一方面,積極宣傳誠信創作的典型案例,樹立正面榜樣。 加強對虛假擺拍行為的輿論監督,對曝光的典型案例進行持續跟蹤報導,督促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戴金花說。
她認為,傳播受眾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和判斷視頻內容的真實性。 在面對一些情節誇張、邏輯混亂的視頻時,要保持理性和謹慎,不盲目跟風點讚、轉發。 一旦發現虛假擺拍視頻,有義務及時向平臺或相關監管部門舉報。
來源:新華網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5-02-08
- 2023-01-12
- 2022-12-15
- 2022-03-11
- 2023-01-12
- 2022-08-01
- 2022-07-21
- 2022-08-03
- 2024-01-04
-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