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太倉:這座中國江南小城為何在德國大名鼎鼎?

 新華社南京11月14日電 題:太倉:這座中國江南小城為何在德國大名鼎鼎?

         太倉,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一個人口僅80多萬的縣級市。 誰能想到,這座江南小城在德國的知名度甚至超過國內。 目前,有530多家德國企業在此投資,這裡被譽為「德企之鄉」。

10月10日拍攝的太倉城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今年前三季度,太倉全市新設德資專案29個,完成德資註冊外資1.46億美元。 17家外企利潤再投資到資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8.3%。

         “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但30年來這座距離上海50公里的城市已成為德企投資首選地,超過400家德企增資擴產彰顯了中國和歐洲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 英國《金融時報》這樣評價。

         太倉的魅力何在?

10月10日拍攝的太倉城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加倉”:超九成早期落戶德企增資擴產

       作為冷軋帶鋼領域的「隱形冠軍」,德國威爾斯集團2005年落戶太倉以來,先後新增兩條生產線,規模快速增長。 今年9月下旬,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太倉日”活動上,德國威爾斯集團總裁薄登伯博士分享了太倉公司的發展歷程。

       “第一次來中國時我選擇在上海過夜,現在我更喜歡待在太倉。” 薄登伯回憶,19年前到太倉建廠時周邊還都是農田,此後平均每年來一次,每次都會驚歎於太倉不可思議的快速發展。

       歲月流轉,曾經的農田上已“長”出鱗次栉比的廠房。 克恩-裡伯斯、通快、海瑞恩...... 在威爾斯所處的太倉高新區南京東路上,不少公交站以德國企業命名。

       從克恩-里伯斯站出發,4公里範圍內聚集了40多家外資企業,坐103路公交車,就能把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配齊。 要造一輛汽車,不出太倉就能找到70%的零部件。

       今年3月,伯曼集團的輸送分揀系統專案正式開工,投資額達1億歐元。

10月8日,江蘇省太倉市阿爾派電子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裝配汽車音響。 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開工現場機器轟鳴,不遠萬里飛來的伯曼集團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豪斯拉登鏟土奠基。 “中國市場有很多增長機會,集團期待未來10年在中國業務量可以實現翻番。” 他說。

       “新朋友”專案落地,“老朋友”增資擴產。

        舍弗勒集團深耕太倉29年,用13次增資表明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鞏固傳統客戶的同時,舍弗勒早在2010年前後便佈局新能源業務。 2023年11月,太倉製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廠啟用。

        “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電驅動產品,更快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 舍弗勒集團汽車科技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說。

       太倉累計吸引德資60億美元,德企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已形成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業母機等產業集群。 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太倉3年間仍新引進德資專案131個。 2023年,全市實際使用德資同比增長217.7%。

一艘貨輪駛離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超530家德企集聚太倉,其中全球製造業「隱形冠軍」企業60多家。 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6家在太倉落戶,畝均產值高達1400萬元。

       德國經濟研究所上半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準。 報告稱,德國企業仍將中國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並計劃將更多業務放在中國。

       統計數據顯示,超九成早期落戶太倉的德企實現增資擴產。

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尋路:同心同“德”的密碼

       1993年,時任德企克恩-里伯斯CEO的斯坦姆博士來太倉考察。 因這裡與德國黑森林相似的水杉林引發思鄉之情,促成了頗具「偶然性」的投資,克恩-裡伯斯成為首家入駐太倉的德企。 30多年來,中德合作之路如何從「偶然」發展到「必然」?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上午10點還在上海徐匯區參加新辦公樓開業典禮,11點便現身太倉新工廠接受採訪,博馬科技全球採購和供應鏈管理副總裁高興對“滬太同城”讚不絕口。

       作為全球銷量排名前五的渦輪增壓器製造商,博馬科技原來在上海奉賢區的生產基地難以拓展,2022年底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重倉”30億元,今年9月將中國區總部和全球採購中心搬至太倉。

在江蘇省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博馬(蘇州)控股有限公司,生產技術人員在生產汽車渦輪增壓器產品(6月19日攝)。 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高鐵半小時、驅車1小時可達上海市中心; 坐擁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太倉港,與上海港在全國率先實現港口通關一體化,貨物進入太倉港等同於進入上海港......“緊鄰國際大都市上海,卻沒有大城市的擁擠,歐洲原料進口可直抵建有保稅倉的太倉港。 薄登伯稱讚。

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集裝箱吞吐作業繁忙(無人機照片,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雙元制”教育帶來產業人才支撐。

       “工學交替”培養高級技工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成為世界先進製造強國的“秘密武器”。 2001年初,在中德兩國政府推動下,太倉成立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目前已建成15家“雙元制”培訓中心,制定了全國首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標準,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累計培養超1萬名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

       “雙元制”成就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億邁齒輪培養的100多名學徒,「幾乎沒有離開公司的」。。 海瑞恩培養的10多個「雙元制」學生畢業后甚至被德國總部錄取。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優質營商環境。

       從拿地到開工通常情況需耗時半年,伯曼集團只用了3個月。 “政府幫我們制定時程表,精確到每個半天需要幹什麼。” 伯曼中國首席財務官黃曉樺告訴記者,太倉招商團隊體諒企業事務多,主動放棄休息時間,溝通大多在週末或晚上進行。

       “我們很難拒絕這樣的誠意。” 黃曉樺告訴記者。 她對太倉市委主要領導赴德招商時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太倉幹部從上到下都是招商員,我是頭一號。 ”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太倉城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他鄉似故鄉”的德式生活氛圍。

       德式酒店「瑪麗蒂姆」投入運營,在貝多芬音樂會客廳可以喝著咖啡沉浸式聆聽經典,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國啤酒...... 太倉斥資15億元打造的羅騰堡風情街,在江南水鄉複刻了一座德國中世紀古鎮,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場景在這裡隨處可見。

       引入中德友好幼兒園,連續十多年舉辦慕尼克啤酒節、中德藝術家沙龍等活動; 公安部門擬向在太外籍人士發放「月季花」服務卡,交通出行、生活旅遊可享受太倉市民的同等待遇。

江蘇省太倉市科技產業園(無人機照片,7月22日攝)。 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展望: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除了繼續加強對德合作,太倉還積極謀劃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航空航天產業“乘風”而起。

       太倉在高端裝備製造和先進材料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正推動汽車產業零部件企業向航空航太產業零部件轉型,努力承接國內外航空航太產業轉移和上海大飛機產業溢出,2023年航空航太業產值達到200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500億元。

       “航空航天產業沒有10年見不到成效,慢培育、快轉型符合太倉產業發展的路徑。” 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說,太倉正在積極佈局低空經濟新賽道,已擁有產業鏈企業86家,並建成蘇州首家、省內第二家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

       此外,從「物流港」到「物貿港」,港產城融合令人期待。

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在太倉港區的海通(太倉)汽車碼頭堆場,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方陣蔚為壯觀,數萬輛汽車在此集港,整裝待發,將運往世界各地。 借助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東風,打造汽車江海聯運物流基地,是太倉向“物貿港”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太倉市副市長王莉萍表示,面向未來,太倉將堅持港口是支點、產業是支柱、城市是支撐,聯動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實現由“貨物量級”向“服務能級”轉變,打造具有鮮明港城特色的活力之城。

       值得關注的是,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兩所知名高校在太倉相繼建成——以「三航」(航空、航太、航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西北工業大學,在太倉建立新校區,將成為太倉千億級航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聚焦智慧製造、人工智慧和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專業特色圍繞著太倉重點產業佈局量身打造。 這在縣級市中極為鮮見。

       有人比喻德國人的性格是「壁爐」,熱得慢,但也熱得持久。 事實上,這種“關注長遠,重視品質”的特性,既是太倉與德國企業共同的理念,也是對雙方持久合作的完美注解。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