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消費引領低碳轉型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6月12日發佈數據顯示,隨著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加速,綠色電力交易規模快速增長,今年前5個月,全國綠色電力(綠證)消費總量18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7%。 其中,綠電交易量約14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4%; 綠證交易3907萬張,對應電量39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39%。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綠電(綠證)體現了綠色能源環境價值,有利於推進全社會樹立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綠色動能。

       打造全球最大交易市場

       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綠色電力交易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

       據介紹,綠證是綠色電力消費的唯一憑證,電力用戶可以通過綠電交易或購買綠證,實現綠色電力消費。 自2021年9月我國啟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以來,市場對綠電交易認識逐步深化。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2023年,全國綠電(綠證)交易總量為1059億千瓦時,相當於消費1.059億張綠證,同比增長281.4%。 其中,綠色電力交易電量69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4.2%; 綠證交易3637萬張,對應電量3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5%。

       綠電交易活躍,與國家政策引導緊密相連。 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提出進一步鼓勵綠色電力消費,在全社會營造綠電消費氛圍。 “去年,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證交易平臺全年單日最大交易量為568萬張,成交金額超1.1億元。”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主任張顯說。

       今年以來,我國綠電交易延續了去年增勢,前5個月綠電交易量已全面超過去年全年,且繼續保持在高位運行,綠電交易整體規模持續擴大。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信息數據中心副主任愛琳表示,自2017年首次啟動綠證核發交易以來,我國綠證交易量已突破1.8億張,成為全球最大綠電交易市場。

       “從國家層面看,綠證是支撐綠色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綠證代表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價值,通過綠證市場建設來推動需求側有效提升,就是兌付環境價值,這是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艾琳說。

       “近年來,綠電(綠證)交易持續受到關注,究其原因我認為可以概括為3個'力',即內生動力、政府推力、外在壓力。”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主任李竹表示,綠電(綠證)是推動和服務新能源進入市場的重要機制,通過綠電(綠證)市場,新能源企業環境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也滿足了使用者低碳轉型、綠色用能的需求,實現了多方共贏。

       引導凝聚綠電消費共識

       綠色電力消費規模顯著增長,對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電力市場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國家可再生能源資訊管理中心聯合發佈了“2023年中國綠色電力(綠證)消費TOP100企業名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寶武鋼鐵等大型央企榜上有名,比亞迪、吉利控股、蘋果公司等知名民企或外資企業也進入榜單。

       “綠電消費前100名企業,涵蓋了能源、電信、石化、鋼鐵、互聯網科技、汽車製造、生活服務等行業,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進一步引導並樹立全社會綠色發展理念,促進了我國綠色電力生產和消費。”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監事長潘躍龍說。

       綠電消費持續增長,表明我國新能源參與市場程度在逐步提高。 “2023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佔新能源總發電量的47.3%,綠電(綠證)交易規模逐步擴大。”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電力市場分會秘書長韓放說,新能源參與了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在內的市場化交易,但也面臨綠色價值未能充分體現、電力市場機制難以適應新能源特性、價格波動加劇等風險和挑戰。

       韓放建議,需系統設計適應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體制機制,比如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綠證交易制度,完善適應新能源物理特性的市場機制,健全激發系統調節資源活力的運行機制,建立政府授權的中長期差價合約機制等,在構築全社會綠色能源消費共識中,推動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由中電聯牽頭聯合工作組,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建議,從行業、地區等不同維度對綠電(綠證)消費進行統計分析,對發佈標準和形式持續完善,逐步形成中國綠色電力綠證消費發佈體系,更好服務支撐我國能源綠色轉型發展。” 潘躍龍說。

       改革優化電力市場格局

       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化建設快速推進,「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電力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統一市場協調運作的電力市場總體框架基本建成。

       2022年1月,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健全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統一交易規則和技術標準,破除市場壁壘,推進適應能源結構轉型的電力市場機制建設,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電力市場體系。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有效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楊昆表示,隨著能源低碳轉型深入推進和新能源躍升發展,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電價形成和傳導機制、適應能源逐步轉型的電力市場機制,均有待進一步完善,迫切需要持續深化電力市場改革,形成多元競爭的電力市場格局,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和互享互濟。

       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張燕秦認為,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是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要以體系建設和市場機制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更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綠色發展。

       隨著新能源加快發展,基於新能源消納、系統調節能力提升的電力系統催生了各種新模式、新業態,原有的源網荷儲邊界逐步模糊化,對靈活性負荷的需求更高,也對工業領域電力系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業和資訊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二級巡視員朱璋表示,將通過工業領域系統化管理、創新升級與縱深發展,加強工業領域需求側可調負荷深度挖掘,推動工業企業綠電消費提質增效,為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和綠色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目前,我國電力市場已形成發電、輸電、配電、售電等環節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電力市場規模、結構和運行機制正發生深刻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趨明顯,電力市場建設正朝著更加開放方向發展。”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提到,隨著可再生能源、智慧電網、儲能技術等不斷發展,電力市場技術框架正發生變化,但創新仍將是電力市場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