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轉型需要新型服務供給

——來自民營經濟一線的觀察

  上雲上平臺”“雙跨型工業互聯網”“鏈式轉型”……這是記者近日在我國東中西部多地調研民營經濟數位化轉型發展狀況中,聽到企業負責人經常提到的新鮮詞兒,折射出數位化轉型的蓬勃之勢。

 

    從以往單純依靠企業去摸索,到如今各類專業服務商應運而生,數位化轉型市場在新供給的推動下規模漸長。

  雖然數位化轉型是擺在不少民營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但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民營企業數位化轉型呈現不均衡狀態。

  一方面,民營企業中湧現出不少標杆。以安徽為例,全省現有民營企業大約215萬戶,95%的高新技術企業、六成上市皖企都是民營企業,這背後無不有著數位化的強大推力;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受制于資金、人才、配套不足等問題,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或找不到數位化與生產線的結合點,難以突破之間的無形門檻。

  一家西部製造業企業負責人坦言,雖然知道不轉型就沒有競爭力,但實施智慧化改造、上馬智慧化產線花費多,大筆資金投下去能帶來多少收益,心裡也沒底

  一邊是轉型需求,一邊是資金壓力,如何破解中小民企不敢轉、不能轉、不會轉的難題?從供給側入手,優化數位化轉型新供給、新模式,是解題路徑之一。

  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是從企業實際需求催生出的數位化轉型新供給模式之一。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各地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上線和運行、推廣,都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發揮推動作用。

  為了讓平臺服務與企業需求更契合,安徽在全省開展工業互聯網萬人培訓、千企診斷行動,推動高校及科研院所上線發佈科技成果、線上對接技術需求,促成產學研合作。安徽省經信廳還在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推出一攬子免申即享數位化軟體服務包,確保生產製造、設計研發、倉儲物流、管理數位化等多種功能都集納進工具箱,滿足企業對數位化服務兼具實操性與性價比的需求,降低企業數位化升級的門檻。

  在普惠式”“雙跨型”“區域性平臺之外,各地還大力推廣大企業建、中小企業用鏈式轉型發展模式。

  記者在重慶調研時看到,在推動製造業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當地政府一方面通過推動出臺技改專項貸,鼓勵銀行信貸資金支持重點企業技改投入,另一方面特別注重發揮行業龍頭企業鏈主作用,於2022年啟動製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範,支持一批鏈主企業、重點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讓這些企業從數位化轉型的受益者轉變為開發者”“供應商,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抱團發展。近年來重慶已累計推動11.5萬家企業上雲上平臺,實施6080個智慧化改造項目,示範項目生產效率提升近60%

  多位企業負責人表示,未來,伴隨著5G邊緣計算、工業大資料、通用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加快,數位化轉型的新供給還將不斷升級反覆運算。各地政府要順勢而為,主動把握融合趨勢,加快網路、算力、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在推動數位化轉型中賦能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