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萬物”:真養生還是假行銷?

    產品開發魚龍混雜

  “中藥配萬物”:真養生還是假營銷?

  中藥奶茶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嘗。記者 陳一帆 攝

  隨着大衆健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餐飲界颳起瞭一股“萬物皆可配中藥”的養生風潮。傳統中藥材大膽跨界,成爲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裏的新寵,在綫上綫下“圈粉”瞭大批年輕消費者,更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瞭“打卡”熱潮。

  中藥餐飲火熱“齣圈”的同時,如何平衡好傳統與創新、兼顧專業性和適配度,從一時的“網紅”現象轉變爲可持續發展的“長紅”產業,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

  中藥餐飲“圈粉”年輕人

  從阿膠奶茶、羅漢果拿鐵等飲品,到茯苓桂花髮糕、枸杞原漿面包等糕點,再到當歸牛肉、黄精燒青筍等藥膳……近年來,中藥餐飲成爲消費市場的寵兒,在年輕群體中風靡起來。

  在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職工食堂內,中藥奶茶、咖啡等吸引瞭不少市民前來嘗。隨着氣温升高,主打清熱祛暑的清荷悠夏奶茶,成爲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醫院以‘藥食同源’爲核心理念,將傳統中藥與現代茶飲相結合,并根據季節特點調製不同的產品。”該醫院營養科主任江濤説,這些茶飲經過多次試製,以牛奶爲底料,加入合理配比的中藥材,還特彆兼顧瞭口感。

  除醫療機構外,衆多中藥茶飲養生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記者在南寧市一傢飲品店看到,菜單上有中藥奶茶、茶飲、檸檬茶等飲品20多款,不少飲品標注“已售罄”。

  “這些茶飲的配方均由本地一傢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監製,并依據季節變化、人體需求和藥材特性進行調配。”該飲品店經理韋春説,半個月店鋪銷量就穩超韆杯,目前已在籌備開設分店。

  不僅在茶飲界,這股“中藥風”還吹嚮瞭餐飲業。面包、藥膳、冰淇淋……“中藥+”產品層齣不窮,一些城市還興起藥膳餐廳等新模式,在用餐前提供中醫把脈服務成爲不少餐廳的標配。在電商平枱上,瓶裝的熬夜水、素顏水以及便攜茶包、即食膏方等預包裝產品也銷售火爆。

  這股“萬物皆可配中藥”的風潮,摺射齣年輕群體對中式養生理念的接納度顯著提升。《2024新健康消費生活趨勢報告》顯示,“90後”人群是“輕健康管理”的主力軍。2023年,由國傢統計局等發起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顯示,在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消費榜單排名中,保健養生位列第三位。

  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範麗麗認爲,一方面,藥食同源、中醫治未病、全民大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爲養生消費注入瞭強勁動能;另一方面,近年來從國傢到地方相繼齣枱瞭一係列扶持政策,讓傳統中醫藥文化加快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助力我國大健康產業發展。

  借中藥療效炒高產品價格?

  在中藥餐飲持續走俏的同時,也有質疑聲傳來:中藥能隨便添加到食品當中嗎?是否適合所有人食用?真有養生效果還是營銷噱頭?

  “藥膳所用藥材必鬚是國傢公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物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録中的物質,即藥食同源物質,需遵循中醫藥理論配伍。”江濤説,若使用超過範圍的藥材,需找專業醫生進行辨證用藥,且不能對外銷售。

  國傢衛健委2021年印髮《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録管理規定》,明確瞭納入食藥物質目録的物質應當符合的要求及條件。目前,已公布的藥食同源物質共有106種。

  現實中,一些商傢爲瞭增加所售食品的“功效”而大膽“嘗新”,違規添加藥食同源目録以外的中藥材,或是貪圖方便,直接添加炮製加工過的中藥飲片等藥品物質,如阿膠膏、西洋參片等,不僅無法達到養生效果,更難以保證其安全性。

  2024年,廣西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披露,當地兩傢涼茶店爲提高所謂的獨傢療效,往涼茶裏添加非藥食同源物質。其中一傢在特效止咳茶、四季感冒茶和口腔潰瘍茶中加入中藥飲片麻黄,另一傢則將藥品氨咖黄敏膠囊添加到特效感冒茶、特效口腔茶和特效消淋茶中。

  然而,市面上的一些中藥食品并非人人適用。一些消費者盲目追求滋補和療效,幻想僅靠添加瞭幾味中藥材的食品飲品,就能實現“藥到病除”。部分商傢瞄準這一點,以添加瞭中藥材爲噱頭,借機炒高產品價格。

  “中醫食養食療多以藥膳爲載體,但并非在膳食中簡單添加藥食同源物質就能髮揮功效,每一味中藥的偏性和適用人群各有不同。”範麗麗説,藥食同源物質相比其他中藥材具有長期食用的安全性,但有些人在食用時忽略瞭不同中藥之間或中藥與食材的配伍禁忌、食用劑量、食用方法等,導緻效果大打摺扣,甚至適得其反。

  還有一些商傢爲瞭追求“功效全面”,將多種中藥材隨意組合,動輒宣稱“十全大補”“二十四味貴料”,卻并未標注適用人群、禁忌等信息。記者在電商平枱看到,某款名爲“十全大補湯包”的產品,包含人參、黄芪、川芎等10多種中藥材,號稱“一包解決亞健康問題”;還有標榜“博士團隊研髮”的元氣茶,聲稱“心肝脾肺腎全都能補”。

  

 違法宣傳療效或虛假宣傳,是藥食同源產品在餐飲行業中常見的違法行爲。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商傢爲追求賣點效果,宣傳產品時常與健康、養生等用詞掛鈎,或以中藥材療效作爲噱頭,過度放大其藥用價值,但實際上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可能齣現藥性衝突,容易誤導消費者。

  藥食同源安全保障需多方髮力

  受訪專傢認爲,“中藥+餐飲”的興起,爲健康養生市場帶來瞭新活力,但目前仍缺乏針對性強的行業管理辦法,以及明確的質量控製體係和評價標準,導緻消費者很難判斷產品的實際作用和安全性。

  範麗麗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未對藥食同源物質食用安全性進行詳細要求,而現行食品安全性標準對其功能性和特徵性要求較少,仍需深入考慮“藥”與“食”兩方面標準的融合與協調問題。

  近年來,全國多地陸續推齣一些具體舉措加以規範和引導。比如,2024年,《廣西地方特色食品中使用的中藥材品種目録》將牛大力、金花茶葉、五指毛桃等10個品種作爲第一批發布,并對適用人群、可食用部分等信息予以明確。

  “這一目録爲相關企業和市場監管提供瞭重要參考。”廣西藥學會藥食同源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黄雲峰説,廣西民間藥食同源物質豐富,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但因缺乏預包裝食品生產所需的合法身份,各類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魚龍混雜,亟需更科學、更明晰的規範與引導。

  受訪人士呼籲,有關部門應完善標準、加強監管,企業應誠信經營、創新發展,共同推動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在產品管理方面,應健全行業標準,對藥材來源、加工工藝、成品檢測等方面作齣規定,并對原料搭配目録、配比標準等嚴格把關,明確適宜食用方法、每日建議用量以及特殊人群禁忌事項等,從源頭上規避潛在風險。在產品包裝和説明書上,生產者應清晰地標注成分、功效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等信息。

  在具體監管層面,因藥食同源產品涉及多部門監管,各部門應探索細化監管方式方法,明確原料審批、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責任主體與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避免因職能交叉或空白齣現監管盲區。

  “沒有一款藥食同源產品可以人人適用,也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江濤説,以藥食同源爲基礎的食養具有一定門檻,生產者和食用者均需具備一定的中醫藥專業素養。食用者需瞭解自身體質和健康狀況,企業商傢在研髮新產品時,應充分挖掘和弘揚中醫藥文化中的智慧,不能隻注重營銷噱頭,切實考慮消費者的健康需求,讓中藥餐飲真正惠及大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