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麥稈會唱歌

——訪非遺文化傳人四川省蓬溪縣柏波

本報記者 劉正權

 

柏波和他的麥稈畫《織夢》。這是柏波運用高浮雕、炭末創作的麥稈畫喜雀築巢,喜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麥稈詠出求索志

 

百斤麥稈能用做麥稈畫的部分,一般只有一斤。這也就是說,做麥稈畫需要資金保證。柏波無限惋惜地說,在初為人父、剛走上工作崗位之時的1978年,儘管愛人楊素芳賣戒指、賣手鐲為他買製作原材料,他仍不得不暫時放棄心愛的麥稈畫製作,一心一意投入任隆區糧站的工作之中。

 

 

  時間到了1990年,國家有了停薪留職的政策,在單位領導和愛人的支援下,他做出了停薪留職下海經商、為麥稈畫製作積累資金的大膽決定。

 

  因為做麥稈畫常用燙鬥的緣故,他曾結識了鄉上遠近聞名的裁縫陳章生,便登門拜師,開始了裁縫生涯。

 

  十三年時間中,他到成都,到上海,到廣州,開制衣店,中山裝、西裝、休閒服、旗袍樣樣精通,由於服務熱忱、品質上乘、量身定做,每到一地客源不斷。漸漸地,他的帳戶上有了六位數的資金。

 

兩百萬是我的目標。柏波認真地說,時間是2003年。他告訴一直隨自己走東闖南的愛人,得到了楊素芳的滿口應承。

 

  楊素芳對記者說:這麼多年,他心中一直有做麥稈畫這個夢,我不支持他我自己心都不甘。她說,我深信他有這方面的天賦,也深信他一定能把他祖傳的麥稈畫發揚光大,為國家非遺文化傳承發一分光。這也是他對我說得最多的話。

 

十三年的裁縫生涯,我時常都會想到我的麥稈畫。每到一地,我都會遍訪當地的名勝古跡、文化聖地,搜集麥稈畫相關資訊。有次給人裁衣袖時居然裁成了鳥的翅膀,害得我賠了客人一件衣服。想起自己麥稈畫創作夢想的一波三折經歷,柏波給自己定下目標:走創新之路,把損失的時間奪回來。

 

麥類植物是人類最早培育的植物,我國也是世界上較早種植麥類的區域。在先輩手中,麥類與酵母菌、蒸制炊具結合,誕生了饅頭、武大郎炊餅;與祭祀、禮制結合,麥類又演化為豬牛羊,甚至是人類的化身;與文化藝術結合,在能人巧匠手中變化為形象逼真、生動有趣的藝術瑰寶。談到麥稈,柏波如數家珍。

 

  他製作麥稈畫的麥稈只取大麥品種,選取麥穗之下五十公分左右,一般百斤麥稈能取一斤可用之材。為此,他承包20多畝土地為創作基地,種植大麥,保證自己的麥稈畫創作、生產所需。

 

麥稈畫的原材料普通,製作過程卻不簡單。柏波介紹,三十來道工序全憑手工完成,技術上融合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雕塑等藝術手法。像選料、漂洗、蒸煮、晾曬、熨平、打磨,這些都算好學,到後期的燙、剪、刻、雕、粘、塑、裱,就考驗人了,尤其是燙,一把烙鐵根據處理過的麥稈表面色澤和畫面表現需要,憑溫度、力度、快慢變化,燙出不同需要的顏色。

 

傳統麥稈畫的製作,在我重新開始麥稈畫創作時就受到了挑戰。新世紀初年,社會財富日益豐富,文化生活精彩紛呈,各類藝術品琳琅滿目,連黨的奮鬥目標都提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麥稈畫的創作還是過去的本色就顯得單調、乏味,不合時宜了。而惟有創新求變才是發展之道,才能走進市場、走進百姓家中,從而登上藝術的皇冠。柏波告訴記者,習總書記給我們提出了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我也要用創新圓我的藝術提升新夢,以不斷滿足大眾對麥稈畫的新期待。

 

  那幾年,他到成都走進杜甫草堂、大邑縣收租院雕塑群,到北京走進國家博物館,到天津走進楊柳青藝術館,到上海走進豫園外灘,到蘇杭走進一座座園林,到武漢走進黃鶴樓鸚鵡洲,遍訪大江南北的著名建築物,捜集名畫拜訪名家,參加全國、省級、市級非遺文化創作座談會、培訓班。

 

  這個期間,柏波廣采博取,在傳統麥稈燙畫基礎上,運用彩色、淺浮雕、高浮雕藝術手法和炭末、沙子、石頭等新材料,研發麥稈國畫、麥稈工筆劃、麥稈立體畫、陶瓷花瓶麥稈貼畫、座式雙面麥稈畫、扇形麥稈畫、竹簾麥稈貼畫,尤其是把麥稈燒成炭末,運用自己研製的滴膠,能營造出麥稈畫畫面豐富的層次,讓作品生動形象有趣,從而躍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柏波的新理念催生的新麥稈畫,在成都寬窄巷子、錦裡景區和蓬溪縣紅海景區廣受歡迎。他認真地對記者說:用炭末、石頭、沙子進入麥稈畫創作,是我的獨創。

 

  麥稈畫創作找到新路、創出新品,急需推廣出去進入市場。一道新難題又擺在柏波面前。

 

  如何贏得人們的認肯?那段時間,柏波拿著新麥稈畫走遍了周圍的市場,但效果甚微。就在柏波苦惱之際,他拿著一幅用高浮雕手法創作的《雄鷹》來到時任縣農業局長王洪文、縣宣傳部長梁仁光的辦公室。

 

  慧眼識珠的兩位領導,立即給予了支持。他們一方面把作品推薦給各類媒體,一方面推薦柏波參加培訓班、座談會,為他爭取資金支持,讓他的麥稈畫由有人喜歡、參觀到賣出去,繼而走出縣市,走向全省、全國,以至海外。

 

藝術是大眾的,是為人民的,更是引領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唯有剔出低俗、庸俗,融入高雅、健康元素和主旨,緊貼時代脈搏和社會主流聲音,方是正道。

 

  2018428日,四川省文化廳邀請全省十名民間藝人舉行鄉村文化振興座談會,會上,柏波鮮明地提出他的藝術創作觀。與會代表對柏波作品裡的高雅與鄉土情的有機結合,給予了熱情的肯定。他們說,柏波的麥稈畫,洋溢著泥土的芬芳,傳承著匠心的質樸,緊跟著時代的脈搏,既有社會主流文化的內涵,又保留了民間藝術鮮活的特點,因而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柏波運用高浮雕、炭末創作的麥稈畫喜雀築巢,取名《織夢》,喜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柏波以翠竹、竹筍、熊貓元素創作的《春夢》高浮雕麥稈畫,201712月隨國家非遺文化交流代表團到迪拜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巡展交流,被泰國總商會會長巴特收藏,是四川省參展26件作品中唯一的。

 

  2023916日至19日,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全國30項技能絕活在現場展示展演,柏波和他的麥稈畫入選。大賽期間,組委會組織十大絕技走進比賽直播間,柏波被邀請面向全國和世界觀眾講解演示他的麥稈畫創作創新之路。

 

  截止目前,柏波和他的麥稈畫創新之路,先後被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網、四川電視臺、遂寧市和蓬溪縣等眾多媒體、網路報導,臺灣一家電視公司拍專題片介紹。2012年,柏波的3幅作品被人民出版社收入7年級《勞動與技術》教科書。2022年,柏波麥稈畫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柏波的麥稈畫作品:《望江樓》《龍行天下》《最美天使》《防控疫情》《我們在一起》《信心百倍打好防疫阻擊戰》《總書記》《開天闢地大事件》《曠繼勳》《墨》等,分獲國家和省市縣金獎、銀獎、特等獎、一等獎等各類獎項,部分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院、阿拉伯國家王室等收藏。

 

  柏波個人被表彰為非遺傳人”“優秀工匠”“創新能手”“技能大師”“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等。

 

  在上海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中華絕技評選中,柏波的麥稈畫獲得1143.3萬的投票支持,排名全國第17位。

 

  四川電視臺四川觀察主持人,2023817日在節目中說:柏波把麥稈畫創作推上了高層次的藝術高地,體現了國家非遺文化水準,銷售到了世界;追夢從來與年齡無關,讓我們為非遺老人點贊。

 

  採訪手記:

  道路艱難,方顯跋涉者的勇敢堅強和執著。柏波麥稈畫創作之路一波三折,更看出其對麥稈畫是真喜歡,是發自內心的,這才有他愈挫愈勇、攀取高峰的今天!